
美国对欧盟汽车挥舞的关税大棒,尤其是对德国汽车制造商的精准打击,已然成为全球汽车产业紧绷的神经。2025年初,随着特朗普重返白宫,一纸政令将进口汽车关税从2.5%猛然拉高至惊人的27.5%,瞬间将依赖美国市场的德国车企置于前所未有的风暴中心。尽管7月底美欧艰难达成协议,税率回调至15%,但这依然是原先水平的六倍之多。对德国汽车工业而言,短暂的喘息之后,沉重的压力并未消散。
这份压力源自德国汽车业对美国市场的深度绑定。2024年,德国对美出口的汽车和零部件,价值高达368亿欧元,几乎占据了其总出口的五分之一。骤然抬升的关税,无异于直接掐断了利润的咽喉,迫使这些巨头们不得不仓促审视遍布全球的供应链和工厂布局,寻找可能的避风港。
冲击波迅速体现在冰冷的财报数字上。奥迪2025年上半年的税后利润暴跌37.5%,其首席财务官于尔根·里特斯贝格尔直言不讳,仅美国关税一项就让公司损失了约6亿欧元。宝马集团同样在劫难逃,预估全年关税成本将达到10亿欧元之巨,足以将其汽车业务的运营利润率拉低1.25个百分点。即使宝马在美国本土拥有不小的生产规模,也难以完全消化这突如其来的成本激增。梅赛德斯-奔驰也未能幸免,其二季度营业利润缩水了三分之一。最触目惊心的是保时捷,这家以利润丰厚著称的豪华品牌,二季度营业利润竟同比暴跌91%,高关税对高端市场的杀伤力暴露无遗。
德国工业联合会董事尼德马克将这份新协议称为“痛苦的妥协”,直言其对德国这个出口导向型经济体构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一个微妙的细节是,美国对邻国加拿大和墨西哥生产的汽车仍维持25%的关税,而欧盟车辆则享受15%的“优惠”。这看似让德国车在美国市场获得了一丝相对优势,但供应链重新布局的复杂性和成本,很可能将这点优势抵消殆尽。更大的隐忧在于就业和产业转移。德国汽车研究中心主任杜登霍夫警告,15%的关税足以威胁到欧洲汽车产业链上高达7万个工作岗位。为了规避关税壁垒,车企们正加速将生产转移到美国本土。大众集团已开始认真考虑在美国新建奥迪工厂,宝马和奔驰也在评估扩大北美产能的可能性。然而,远水难解近渴,新建工厂动辄需要数年时间和巨额投资,眼前的损失已是既成事实。
祸不单行。除了关税这把悬顶之剑,德国车企同时深陷多重泥沼: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能源危机阴魂不散,以及向电动汽车转型所需的庞大资金投入,每一项都足以压垮神经。美国对钢铝维持50%的高额关税,更是给本已脆弱的汽车供应链雪上加霜。虽然美欧协议提到了用配额制替代高关税的可能性,但具体细则模糊不清,短期内对缓解供应链困境作用有限。电动化转型这条必经之路,也因现金流吃紧而变得愈发崎岖。大众汽车雄心勃勃的2030年1800亿欧元电动化投资计划,正面临着美国关税侵蚀利润的严峻挑战。现金流一旦萎缩,研发预算必然首当其冲被削减,转型步伐难免被打乱。新协议虽带来一丝缓和,但15%的关税仍像一道枷锁,束缚着德国车企在电动车领域的竞争力。在如此错综复杂的贸易与经济环境中,德国汽车制造商们被迫重新绘制全球版图。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制度环境相对稳定、增长前景更为清晰的中国市场。
总而言之,德国汽车制造商正行走在一条布满荆棘的道路上。前方是挥之不去的美国高额关税阴影,两侧是市场需求萎缩、原材料成本高企和电动化转型的深壑。在这前所未有的复杂迷局中,唯有灵活调整航向,积极探寻新的增长绿洲,方能维系其历经百年锻造的全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