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思创近日发布的2025年第三季度财报,为全球聚氨酯行业提供了一面真实的镜子。销售额同比下降12%,核心盈利指标EBITDA下降15.7%至2.42亿欧元,这份成绩单揭示的不仅是企业自身的挑战,更反映出全球TDI与MDI市场在供应受扰与需求疲弱之间艰难求衡的现实。
一、供应端:突发事故叠加结构性过剩
本季度,最具冲击性的事件莫过于德国多马根(Dormagen)生产基地的火灾。这起“外部火灾事件”直接波及TDI及基础化学品的生产,使Performance Materials板块销量下降3.1%,并给全球TDI供应链带来持续影响。
TDI供应紧张持续发酵。 科思创管理层在财报中指出,该装置的复产进度缓慢,预计“整个2026年都将以低负荷运行”,全面恢复将取决于氯气供应的恢复情况。这意味着全球市场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失去来自主要生产商的重要产量。事故预计造成约1.5亿欧元的全年EBITDA损失,尽管其中约7500万欧元可由保险覆盖,但对实际供应的扰动无可避免。
MDI与行业整体仍陷结构性过剩。 财报多次提到“不利的行业供需平衡”和“核心产品严重过剩”。这反映出更深层的市场矛盾:亚洲地区新增产能持续释放,全球MDI供应仍显冗余,导致“产品售价跌幅大于原料成本降幅”的结构性压力长期存在。换言之,即使个别装置出现短缺,整体行业依然被高库存与低利润的阴影笼罩。
二、需求端:宏观疲软蔓延至各下游
宏观经济放缓正在清晰地传导至各应用领域。第三季度公司销量下降1.5%,需求普遍走弱,几乎所有核心终端行业均录得负增长。
建筑业 首当其冲。作为MDI和TDI的最大应用领域,建筑行业在全球范围内陷入深度下滑。科思创估计,该领域在三季度录得“低个位数至低两位数”的负增长(约-2%至-10%),住宅建筑板块表现最差,全年增长预期被下调至负1.8%。高利率环境持续压抑欧美房地产投资,亚太虽因“中国房地产市场的局部稳定”略有改善,但难以抵消全球性的疲软。
家具与木材行业 呈现两极分化。全球增长预测被下调至仅0.2%,较此前预期下降逾1个百分点。北美市场因内需稳健而表现相对坚挺,而以出口为主的亚太地区则受美国关税政策拖累,“显著收缩”,外需走弱令行业压力倍增。
电子/家电行业 成为重灾区。其全球增长预期从年初的5.2%骤降至2.9%,为主要领域中降幅最大者。尤其在亚太地区,出口导向的电子制造业“显著收缩”,公司指出“美国贸易政策的不确定性”与潜在关税风险严重打击了供应链信心与投资节奏。
汽车行业 则是唯一的亮点,但结构变化明显。整体增长仅为“低个位数”,全球汽车产量预测由2.7%下调至1.9%。传统燃油车市场持续走弱,而电动车(EV)板块逆势上扬,保持25.7%的强劲增长预期。值得注意的是,科思创产品在高端电动车中的价值贡献是传统燃油车的“2至5倍”,这显示出聚氨酯应用正向高性能、轻量化方向转型。
三、战略应对:控本增效与业务重塑
面对疲软的市场环境,科思创的应对策略呈现三条主线。
首先,强化成本控制。 公司通过短期应急节约及长期结构性降本,将Q3 EBITDA维持在指引上限,成功抵御部分价格下滑带来的压力。
其次,加码特种化学品布局。 收购HDI衍生物生产设施的举措,标志着公司正加速从大宗化学品向高附加值特种化领域转型,重点瞄准高性能涂料与粘合剂等增长更快、利润更稳的细分市场。
最后,推进资本层面调整。 与阿布扎比国家石油公司(ADNOC)的XRG交易正按计划推进,公司对在2025年12月2日最终期限前完成充满信心。这笔交易有望为科思创带来新的资本结构与战略空间。
四、未来展望:短期承压,中期结构性机会显现
科思创将2025年全年EBITDA指引收窄至7亿至8亿欧元,表明公司对短期复苏仍持谨慎态度。在TDI市场,多马根工厂的长期低负荷运行将令供应端维持偏紧格局,这或为价格提供阶段性支撑;但需求端复苏乏力,决定了价格反弹空间仍有限。在MDI领域,新增产能持续释放、需求增长疲软,供应过剩压力将长期存在。竞争激烈和价格承压的局面,短期内难有根本扭转。
整体而言,科思创的Q3业绩的下滑不仅反映其短期的运营挑战,更揭示全球聚氨酯产业正在经历结构性调整。TDI供应趋紧、MDI平稳运行、下游消费疲软的格局可能延续至2026年。未来行业走势将取决于欧洲经济恢复速度、全球房地产投资回暖,以及中国与中东装置的投产节奏。对于全球聚氨酯市场而言,这一阶段的波动虽充满挑战,却也为结构升级与区域重构提供了契机。

